铁锋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齐聚英才”行动,在建机制、引才智、重培育、优服务上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名匠”人才队伍,为铁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搭建平台储“名师”,助推教育攀新高。为深入践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以名师为抓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聚焦名师建设,搭建交流平台,以“管、教、学、研”多个环节,带动培养教师队伍,建立名师成长档案100本,名师工作室57个。目前已培养市级以上名师100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52人。以名校长为引领,建设高水平校长团队。为引导校长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夯实管校治校的责任担当,建立“名校长工作坊”。“名校长”们坚持以校长论坛、专题学讲、成果研讨等方式,交流互促、教学相长,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现已培养市级以上名校长6人。以名校联盟为契机,打造高规格龙头学校。瞄准广州、上海等教育发展高地共建联盟,获取最大优势资源。第二十九中学利用5G网络,通过高清直播设备打破学校围墙,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李冲锋实现直播课堂,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冲锋直播课堂
聚焦专业引“名医”,打造医学新高地。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把加强对外协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成立“名医工作室”,加强医护队伍建设。依托齐齐哈尔市第三附属医院、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不断加强与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等国内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截至目前,共建名医工作室16个,推动了医院诊疗水平、科研水平等层面的互动与提升。引进“假日专家”,为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齐齐哈尔附属三院引进“假日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岳振东教授,利用假日开展诊疗服务,完成或指导完成介入手术2万余例,使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找到全国知名专家看诊。截止到目前,柔性引进医疗假日专家21人,定期来区域内医院开展诊治。组建“战疫团队”,筑牢市民“心”防线。国内疫情多点零星出现,年初以来,96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哈尔滨、大庆等地,主动承担齐齐哈尔火车站北站、联通大道高速口核酸采集工作任务。同时,加大摸排接种、加强针疫苗动员力度,截止6月10日,疫苗接种总人数237404人。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71名勇士支援哈尔滨抗疫工作
立足企业育“名匠”,点燃科创新引擎。从思想引领、机制创新、载体创建等多个维度发力,构筑技能人才发展创新平台。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厚植工匠“沃土”。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技能人才培育,以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国家级王海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抓手,发挥“磁场”效应、“共振”效应、“蓄水”效应,解决技术难题65项,获得创新成果130项,在焊接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培训人员累计2500人次。截至目前,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工匠“集群”。齐齐哈尔四达铁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彭传水团队研发轮轴智能检修生产线、客车轴箱检修生产线等几十项大型产品。其中,闸调器试验台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国家级“万人千企”产业支持项目1项,省市级工业产业化项目7项,专利50余项。以大工匠为榜样,传承“绣花”精神。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朱文韬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35项,年加工工件达300多种,产品合格率达100%,累计长达31792小时无废品、次品。同时,作为公司青年工人技术促进会的车工导师,传授青年工人技术,徒弟王雪峰成为第二个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齐车人。
高级技师朱文韬传授青年工人技术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