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0年 10月 20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锋区 >  动态资讯 >  【经验】铁锋区:“三部曲”吹响乡村人才振兴“集结号”
【经验】铁锋区:“三部曲”吹响乡村人才振兴“集结号”
发布日期:2022-08-26

铁锋区紧紧围绕“农业围着旅游干、农村围着旅游变、农民围着旅游转”的发展思路,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针对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和本地人才,分类奏响“三部曲”,切实把高端人才引进来、青年人才留下来、本地人才聚起来,吹响乡村人才振兴“集结号”。

唯才是举,奏响引才“前奏曲”。聚焦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广揽英才,“招”字为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来铁锋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各领域技术难题。柔性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就查罕诺村寒地湖塘稻田蟹种培育养殖工作进行指导,引进稻田养殖蟹苗科技示范项目,在查罕诺村建立养殖示范基地,落实稻田面积130亩养殖蟹苗,预计每亩地增收300元,今年在技术上成熟可行性推广,明年将在查罕诺8000亩水稻田进行全部技术推广,预计增收240万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就查罕诺村寒地湖塘稻田蟹种培育养殖工作进行指导

创新思维,奏响留才“进行曲”。一是乡土人才“作支撑”。聚焦基层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本土人才,强化“大人才”概念。激励本土人才带富领富,发展好特色产业,形成乡土品牌。查罕诺村村民任甲峰带头打造“一村一品”种植绿色优质水稻建起铁锋区硕果家庭农场。申请注册了“扎龙硕果”、“扎龙渔米”等商标品牌。产品销往河北、内蒙古、浙江、北京、福建等地,并有一些超市和他合作经销大米。二是新型农民“唱主角”。聚焦乡土人才创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创新引擎。查罕诺村民李道龙看重家乡的旅游优势,回乡创办家庭个体饭店,承包水上公园南湖水上烧烤长廊。通过技术推广,带动二十多家农家乐的兴办,为村民提供40多个工作岗位,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难题。三是专技人才“作保障”。聚焦助农增收,让专家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采用“把脉”、“问诊”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农民群众“零距离”,就农作物良种、科学施肥、果树种植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将农技知识和农业书籍“打包”送至田间地头,帮助广大农民获得专业信息和专业指导,依托农家书屋,开设“板凳课堂”,累计培训村民400多人次,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提供贴心服务。

查罕诺村村民任甲峰建起铁锋区硕果家庭农场,申请注册了“扎龙硕果”、“扎龙渔米”等商标品牌

查罕诺村民李道龙回乡创办家庭个体饭店,承包水上公园南湖水上烧烤长廊

科技特派员就农作物良种、科学施肥、果树种植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

 

凝聚合力,奏响聚才“交响曲”。一是“能人村官”挑大梁。哈拉乌苏村党支部书记王涛多次外出考察,深挖资源,引导村集体经济转型调整,与“金鹤稻米文化小镇”合作经营,将3000亩原无法耕种的低洼地改造转型成旅游观光的彩稻田,彩稻田每年每亩500元承包费,每年能为村民带来约一百五十万的收入,每年村集体收益达到15万元,每天有近几百人的游客前来游玩观光。二是“实用人才”拓渠道。赫诚农庄采摘园徐涛是农村实用人才之一,投资50万元,采取藤架式和立架式发展,总面积30亩,有7个大棚,主要种植的是夏黑、金手指、玫瑰香等品种葡萄,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3万斤,产值20余万元。还开办农家乐,形成集休闲、娱乐、采摘、餐饮于一体的近郊旅游带,辐射带动周边采摘园、种养殖基地等发展。三是“乡土主播”销农货。95后七里香采摘园李韩多,毕业后回乡帮助父母经营采摘园,利用新媒体抖音等线上平台,用直播的方式宣传推广产品,提高当地水果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水果,每天销售近200斤,销售额达到千余元。

旅游观光的彩稻田航拍图

农村实用人才徐涛摘葡萄

95后七里香采摘园李韩多抖音直播带货